這番作為,短期內或許難見奇效,但從長遠看,卻是為大唐的工業根基澆築磐石,為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積蓄力量。
“殿下放心,二八自行車作坊的工序,正是借鑒了四輪馬車作坊的流水作業之法。眼下部件多由機械作坊統一制造,日後熟練了,便可將部分部件交由其他專精此道的作坊承制。”
作為燕王府的老人,羅通對李想的宏圖總能領會七八分。
“自行車的核心,比如車架的設計,以及鏈條和剎車片這些關鍵部件,由我們的主作坊親自把控。至於其余的構件,則全部分包給外部的作坊去生產。”
李想頓了頓,補充道,“為防止任何一家獨大,我要求每一種零件,都必須確保有不低於兩家的供應商,讓他們相互競爭,優勝劣汰。”
李想深知,今日的善意若不加以約束,便可能在未來滋生出難以撼動的壟斷巨頭,那是自尋煩惱。
盡管眼下這些零件技術尚淺,誰都能仿制,談不上壟斷。
但長遠來看,隨著工藝日漸精深,技術壁壘一旦形成,局面就完全不同了。
他腦海中浮現出後世某些產業的景像,看似供應商林立,實則在一些核心部件上,全球只有寥寥數家能達到頂尖水准,從而扼住整個產業鏈的咽喉。
“王爺,您盡管寬心。”羅通躬身稟報,“二八自行車作坊那邊,已經在和城中各家作坊洽談,准備將部分零件的制造任務下放。若一切順利,作坊日產量可達數百輛。”
“幾百輛,作為今年的起步,尚可。”
李想點了點頭,隨即語出驚人,“但我的目標是,明年此時,日產必須突破一千輛。未來,我更希望看到日產數千輛的盛況,到了那一步,其影響將是天翻地覆的。”
“一天......幾千輛?”羅通聽得瞠目結舌,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燕王殿下的雄心,實在超出了他的想像。
他忍不住問道:“殿下,且不說如何實現如此龐大的產量,就算造出來了,銷路何在?一天幾千輛,一月便是十余萬輛,即便價格再親民,總不能低於一貫錢吧?我大唐天下,能消費得起的人,當真有這麼多嗎?”
“沒錯!”李想的目光深邃而堅定,“你只看到了車,卻沒看到車背後的人。”
“若一日能產五千輛,單是二八自行車作坊本身,雇工便可達數千乃至上萬。而為它提供零件的配套作坊,少說也有幾十家,又能吸納上萬名工匠。”
“再加上銷售、運送、維修保養的環節,整個產業鏈能養活的人口,將輕松超過三萬人。”
“這三萬個勞力,背後就是三萬戶家庭,他們都將因自行車而生活富足。於國,這樣一座作坊,每年上繳的稅賦便可達二十萬貫以上,這難道不是一樁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嗎?”
李想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解釋,就是要讓羅通明白,這絕非僅僅是造車賣錢。
這其中的道理,與後世地方爭搶大型車企落地如出一轍,看重的正是其對就業、稅收和整個地方經濟的巨大拉動效應。
在他眼中,如今的自行車,之於大唐,便如後世的汽車產業,是撬動整個經濟格局的杠杆。
當然,他心中還有一個念想,若是能從遙遠的美洲大陸引來橡膠樹,在南方諸地廣為種植,讓自行車換上更有彈性的橡膠輪胎,那才算是真正的完美。